槐树底下搭戏台
来源:本站     作者:网站管理员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28

槐树底下搭戏台

旧时有一首童谣:“柳树柳,槐树槐,槐树底下搭戏台,人家的闺女都来了,我家闺女还没来,说着说着就来了……”这是描写的村里请戏班子唱大戏时,各家各户呼亲唤友、接闺女叫女婿的情景。

沧州本地戏剧有哈哈腔、皮影戏、武术戏、青剧、西路梆子、南锣剧等,但都属于小剧种,多为村民自组小戏班,在农闲时和年节期间排练演出,娱乐乡邻。演出灵活机动,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严格,土台高地甚至围圈打场都能来上几段。如今这些剧种都普遍面临着传承问题,已作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。

其实,曾经在沧州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是京剧、评剧、河北梆子三大剧种,并都建有国有专业剧团。

唱大戏需要戏台,戏台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。古代戏台基本为木结构建筑,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、双层两种类型。单层指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,台基一般高度为1米左右;双层指戏台建在通道之上,通道多为山门,高约2米左右。从开口角度讲,可分为一面观、三面观两种,亦有介于二者之间者。

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时期,演出活动颇多。元初的戏台上,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,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,两辅柱间可设帐额,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,前台两边无山墙,可三面观看。元代中后期的戏台发生了变化,将两面山墙全部砌起,而观众也就从三面观看变成一面观看了。这种构造方式在明清以后的戏台上基本上得到沿袭,只是把前台台面加宽,台口分为三开间。戏台上的上场门和下场门分别叫“出将”和“入相”,是借用“将”“相”盼成大器的意思:出则将军,入则丞相。

image.png

沧州博物馆民俗厅就设立了一个戏台场景,台上示意的剧目为河北梆子名剧《穆桂英挂帅》。沧州北部曾是宋辽边境,宋辽两国屡交战于此,著名的杨家将杨延昭曾驻扎鄚州,沧州博物馆选取的这个题材可谓有史可依。


COPYRIGHT © 2024 沧州博物馆  冀ICP备2024086731号-1